美國交換--選擇篇--大學排名

在出國交換學生前,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要去很有名的學校交換,還是去在我專業科系比較強的學校。甚麼?難道專業強的學校排名不會很前面嗎?在我誤打誤撞上過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科學系黃慕萱老師的課後,我個人的淺見是:不一定。
黃慕萱老師是專門做排名研究的教授,她本身自己也是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,簡稱NTU Ranking(詳後)的領導者。
目前世界上對大學的排名主要有三個:QS世界大學排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、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,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(由上海交通大學發布,亦稱為上海交大排名)。
這些排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,所以今天要來說說,這些排名的「缺點」!
首先是QS和Times排名,這兩個排名其實在2004年到2009年是共同發行,但後來Times覺得QS做的排名重理工輕人文,於是改與路透社合作,而QS則持續發表自己的排名。先來談QS的缺點,在QS的排名中,各大學所獲得的分數,有50%來自於同儕評鑑:QS發放問卷給各國學者與企業,學者選出其研究領域中排名前30的學校,企業家選出其最想僱用之大學畢業生。問卷的調查方法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。首先,問卷發放的對象在大英國協國家(英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)的問卷比重高達32%,美國10%,而亞洲只佔22%,而且其中一半集中在印度、印尼、菲律賓與馬來西亞,台灣的份數是最少的僅39份,相較於新加坡的135份與香港的100份(此為2008年的資料)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過往的問卷還是會影響新的計分。如此一來,這份排名便對大英國協的國家相當有利,而且容易高估歷史悠久、國際知名度高的大學,又或者有些學校會因為地利而排名被高估,特別是校名中含有地名的大學,比如「台灣」大學、「北京」大學等等。
這樣說好像不是很清楚,我們便舉些例子來說明。「前進百大」的口號可不是只有台大會喊,在2003年第一次的上海交大排名中,北京大學排名落在兩百到三百名的區間,於是北京大學校方,便提出前進世界百大大學的口號,孰料在2004年第一次THE-QS排名發布時,北京大學以第十七名的成績傲視華人界,北京大學的人便自嘲:都已經第十七名了要怎麼前進百大?會出現如此巨大差異的排名,除了排名的方法不同外,填問卷的人是否會因為校名中含有地名,所以對該學校有種「似曾相識」的感覺?所以在前勾選該領域中前30名的學校時,無意中選填了這些校名中含有地名的學校。
除此之外,由於問卷的發放到各個不同國家,填問卷的的人是否真的能區分來自全世界各個不同國家區域的學校?舉台灣的成功跟長庚大學為例,兩者的英文名分別是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和Chang Gung University,Cheng Kung與Chang Gung外國人會不會傻傻分不清楚呢?而且不管是已往共同發行的THE-QS排名,還是現已分家的QS排名與泰唔士報排名,在前二十名的還是以大英國協(尤其是英國)的學校偏多。
好像把這兩個排名說的一無是處,但其實還是有參考的價值。那我們要如何解讀QS或泰唔士報排名呢?建議以區段的方式來看,前五十名、前五十到一百、前一百到兩百等等的區間,在同個區間中的學校大致上都表現得差不多,不需要特別去計較到底誰跟誰差都少名。
完全不同於泰唔士報與QS排名的上海交大排名,相較於前兩者採用同儕評鑑制,上海交大使用書目計量法,也就是根據得獎數、論文數來做為排名的依據。
在上海交大排名中,諾貝爾獎與費爾茲獎(數學界的諾貝爾獎)的得獎數相當的重要,佔總分的30%。這樣的設計目的,主要是想評鑑這間學校的聲望與教學品質,如果能教出獲得諾貝爾獎的校友,想當然這間學校必定學習環境良好。先不論這樣的目的與結果是否有關聯,就排名而論,諾貝爾獎完全主導了前一百名學校的分布,在前一百名中的學校,85間的大學有教師獲得諾貝爾獎,92間的大學的校友有獲得諾貝爾獎。然而諾貝爾和費爾茲獎並不包含所有的領域(例如音樂和美術),而且這兩個獎項對於以科學為主的學校有優勢。
上海交大排名分數其次看的是高被引學者(佔總分20%)與論文數(亦佔總分20%)。高被引學者的缺點是,學校可以高薪挖腳高被引學者到其學校任教,以藉此提升學校的排名,一個高被引學者,可以讓一間學校少寫500~1000篇的SSCI或SCI論文(後述)。當然高薪挖腳教授是無可厚非,但是台灣學術界出現的現象卻是,高被引學者在某幾間大學中輪流任教,而不是高薪聘請國外的學者,這個現象還特別被製作排名的上海交大點出。學校利用高被引學者的本身的積分引響力去提升學校的排名,但是排名的提升是否能真正顯示出學校的學術力跟教育環境的改善,令人存疑。
在論文數的部分,是比較學校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(Nature 和 Science是科學界最具有引響力與知名度的雜誌)與SCI(Science Citation Index)和SSCI(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)(SCI 與SSCI則是文獻索引資料系統,記錄著在科學與社會科學各大期刊中文獻被引用的次數與引響程度)。上海交大排名中因為諾貝爾獎與高被引學者數變動不大,導致一般大學的排名變成被SCI與SSCI論文數主導,學校產生愈多的論文積分愈高,若學校著重在追求排名上,將會變成只是SCI與SSCI論文的產生機構,失去教育甚至研究本質。
最後要來介紹與前面三者不同的排名:NTU Ranking。NTU Ranking的中文是--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。顧名思義它不是大學排名,不做學校教學、聲譽與行政效率等積分計算,只單看該學校在論文方面的成就。這個排名對於了解新興國家研究型大學的學術實力有一定程度幫助,因為不計算學校的聲望,也去除諾貝爾獎累積得獎人數的影響。除了統計論文數外,論文品質是該排名著重之處,占總積分80%,也且也考量學校規模與論文數之間的關係,小規模但表現優異的學校亦可顯現在排名上。
但是NTU Ranking也是有其缺點。首先是領域的出版習性,雖然NTU Ranking中有分領域排名,但亦有總排名,因此擅長醫學生物領域的學校比較吃香,舉例來說:相同的疾病可以有數種不同的療程與藥物,每一種都可以發表一篇論文,也因此在NTU Ranking總排名中的第二名便是由在醫學中表現傑出的Johns Hopkings University拿下, 該校校長還特地致信給黃慕萱教授,感謝她所製作的排名。需要注意的是NTU Ranking著重在理工醫農四大領域,並沒有針對人文科學領域(歷史、文學、音樂、美術)進行計算,不過卻有社會科學領域(經濟、法律、政治)。
再來是出版語言,由於NTU Ranking中論文資料庫多以英文為主,導致未以英文出版的論文未經計算。這也使得使用英語為母語或是官方用語的學校較為吃香。以英文出版的論文,因為目前學術界通用語言為英文,也使得該語言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較高,使得該論文的積分較高,但是引用次數高並不一定代表該論文的重要性或品質就一定高。引用次數也會因作者知名度而改變,高知名度的作者並不一定歷次產生就有重大結果的研究,然而其論文被引次數高或許與該作者的名氣較有相關。

圖表總結四大排名評分標準、缺點與參考價值。(參考台大圖資系黃慕萱教授之授課講義)

了解完各排名的計分方式與缺點以後,是不是有點無所適從呢?在此總結一下,看學校聲望,找QS與泰唔士報排名,但是要記得聲望主要是以大英國協國家觀點為基準;要了解卓越學術成就,翻翻上海交大排名,不過要留意排名被諾貝爾獎影響甚大;想了解學校學術能力,查查NTU Ranking,不過盡量以不同領域分別來看,因為不同領域的出版論文數差異甚大。
其實看待名次本來就不需要斤斤計較,而排名也不是選擇學校唯一的條件!






Commentaires

Articles les plus consultés